◎ 引言
宗教教育在香港教育界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據吳梓明的數字,宗教團體於中小學的辦學比率於1998年分別是56%及44%,當中基督教及天主教更佔著絕大部份的學校。(1)踏入廿一世紀,香港更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特別在宗教上,不同的宗教及教派紛呈,各放異彩。本文旨在分析香港宗教教育與社會變遷的關係,以及它在本世紀於香港教育界應扮演的角色,而本文所論的香港學校,則以小學及中學為主。
◎ 傳統以來宗教在教育界所扮演的角色
我國自漢朝獨尊儒術,教育便大致是以儒家為宗,縱然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先後傳入中國,但都未能成為教育的主流,及至清末民初起教育受西方思潮影響,儒家思想才開始衰落,當今我國更是以馬列主義及毛澤東思想作為教育的理論基礎。至於西洋教育自基督教興起後一直受基督教文化主導,教育的功能便是灌輸宗教教義,及至文藝興復後神權思想受人文主義衝擊,人文教育在近代則稍為重視。
香港自從鴉片戰爭後受英國殖民統治後,初期學校教育由基督教差會興辦,教育是以宣教為主要目的,並富有殖民地色彩,及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起,教會學校迅速發展。(2)由此可見,宗教教育與政治、社會因素是不可分割的。
踏入廿一世紀,現今香港已結束殖民地時代十年以上,而社會上宗教及教派也趨多元化,宗教教育應如何定位從而迎合時代,則是下文將要分析的。
◎ 廿一世紀香港的社會狀況
現今全球己走向「世俗化」、「多元化」及「現代化」,宗教的地位遭到削弱,人類講求現世,思想呈多元化發展,教派紛呈,過往由宗教權威主宰一切的時代已不復見。而香港更是一個高度世俗化及多元化的城市,而宗教信仰更呈多元,當中佛教及道教是香港的主流宗教,而基督教、天主教、回教、印度教、錫克教及中國民間信仰都各有一定的信奉者,而基督教中也存在各宗派,反映香港社會宗教信仰的多元化。(3)
從社會的道德規範看,隨著社會上的宗教趨向多元,傳統的宗教權威已經遭到削弱,特別是基督教思想在現今己不再是社會的主流。隨著全球走向「世俗化」及 「現代化」,全球社會罪案率不斷上升,道德規範受到衝擊,特別是香港這個工商業都市,縱然物質生活豐富了,但人變得更功利(4)。縱觀近日的社會問題例如未婚媽媽、墮胎等,都是源於色情資訊氾濫、性觀念日趨開放;而且更有學者公然持開放的性觀念,反映傳統的道德觀念已經受到衝擊。(5)
◎ 本港近年宗教教育的發展所反映的社會變遷
至於香港的學校宗教教育,自從上世紀60年代本地華人及教會大量辦學開始,教會學校所提供的宗教教育除了宣教為本外,更重視回應香港的社會問題。 (6)
至於近三十年的中學宗教科課程也反映著宗教教育的取向已經由純粹的教義灌輸轉變為更回應時代所需。以中學會考為例,傳統的「聖經科」於1982年改為 「宗教科」,並增設了「個人及社會問題」;而高級程度會考更設「宗教科」,考核內容基督教及佛教並重,以及加入了社會問題的元素。及至進入90年代,高中 的「宗教科」改為「倫理及宗教科」,除了兼顧了更多非基督教的宗教外,也更著重倫理問題的思考。(7)以上的轉變,反映香港學校的宗教課程已經能回應社會上宗教多元的趨勢了。
至於基督教、天主教辦學團體於九七回歸後地位已經大不如前,在殖民時代時,基督教、天主教辦學團體與港英政府存在著親密的依附關係,配合著政府的教育政策及資助,但隨著香港回歸祖國,特區政府有意提升基督教、天主教以外宗教的地位例如佛教、道教,基督教及天主教過往的優越地位已經不復見了。(8)
◎ 展望:宗教教育應如何迎合廿一世紀的香港社會?
在當今宗教多元的社會下,縱然宗教的地位已經大不如前,筆者仍然認為宗教教育還是必須及重要的。在當今社會日趨複雜的社會下,傳統的價值觀受到衝擊,社會上更出現不同的新興宗教甚至邪教,許多人不能明確確立人生觀,於是便會亂投宗教,故此正規的宗教教育當能讓人認識宗教,從而正確地確立人生觀。(9) 可是,面對廿一世紀,香港學校的宗教教育應如何定位以回應時代及社會所需呢?以下是筆者所提出的一點構想。
首先,宗教教育是學校進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正如張振東所說,教規可以規範人的內心,以補正法律的不足。(10)在當今社會,色情資訊泛濫,青少年價值觀轉變,傳統的家庭制度崩潰。(11)在這個道德失範的年代,以宗教來進行道德教育更顯重要,正如關啟文論及世俗主義的道德教育有它的局限性,以宗教教育作為補足,甚至進行價值灌輸(12),筆者也認為無可厚非,可是關氏箇於基督教信仰,以致他比較偏重基督教倫理價值在教育中的意義,卻忽略了其他宗教的意義。
我認為所有宗教都有它的意義,在現今多元宗教處境下的社會,學校不應因著己校的宗教背景而有所側重,可惜的是現今有宗教背景的中小學校都箇於己校的宗教辦學團體的固有宗教信仰及價值觀,以致在提供宗教教育時能夠平等地教導各宗教信仰(13)。當中更有學校在招聘教職員時以宗教背景為取錄標準(14), 在早會、周會等課堂以外的場合進行宣教工作,這反映某些宗教辦學團體仍然以宣教為主要目的。
早在民初,教育家蔡元培早已提出宗教與教育應該分離,以傳教為目的的宗教教育是侵犯人權的一種表現,他並且主張教育與宗教分離:
1)大學不必設神學,僅於哲學科設宗教史、比較宗教學等科。
2)各學校不得有宣傳教義的課程及舉行祈禱儀式。
3)以傳教為業的人不得參與教育事業。(15)
吳梓明把宗教教育劃分為靜態及動態兩種,前者是以教師為主體的單向式灌輸法,著重權威的地位;而後者則是雙向式的互動教學,著重思考及啟發,並主張以動態的宗教教育為今後的宗教教育發展方向。(16) 筆者對此十分認同,在本世紀的香港社會,已經不再存在某一宗教思想支配社會的局面了,以某一宗教信念為絕對真理並灌輸及學生,顯然是宗教獨斷的表現,反而地,學校若能教育學生認識不同信仰,更能培養學生尊重及接納他人的態度,而且更能與不同宗教信念及意識形態的人進行對話。在廿一世紀的多元化社會,與不同理念及持不同立場的人(不只局限於宗教、更包括政治、經濟及其他方面)進行合作、互相體諒及對話,這種能力十分重要。其實當今宗教應擺脫過往的宗派主義, 在多元化社會下,宗教教育更應思考如何進行宗教間的對話,並以真誠及平等的態度誘發學生進行交流。
在當今無論是科技、科學及資訊都急速發展的知識形社會,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已經不合時宜了,學生的學習應以探究為本,從而學會學習,發展終身學習能力。 (17)基於此精神,宗教教育更應以動態式的啟發思想為主,而非教義式的灌輸,筆者認為無論小學及中學,任何形式的宗教灌輸教學都應該革除,在課程教學上,筆者主張以宗教哲學為取向進行教學,而這裡的宗教哲學的涵義是指對宗教的哲學性思考,宗教的意義也不再局限於單一的宗教信仰,而且更可避免因宗教情感而傷害了理性。(18)筆者認為宗教教育更應以多元宗教為視角,某些宗教哲學論題例如哲學家希克的“宗教對話”理論,更能讓學生們反思多元社會各宗教間的 關係及共存之道。如此一來可以避免了傳統以來宗教教育預設宗教立場進行教義灌輸的方法,從而回應社會上宗教多元的處境,而且也回應了課程發展議會的探究式學習精神及吳梓明所倡的動態教學法。
◎ 以宗教學視野取代神學
宗教哲學是哲學和宗教學交叉的一個分支學科,它研究對象是上帝觀及宗教問題,顧名思義,宗教哲學意指關於宗教的哲學思考,而哲學思考就是爭論、分析、 辯證推理、演繹推理、歸納推理等,約翰‧希克的《宗教哲學》可算是當代宗教哲學的奠基作,他說宗教哲學不是宗教的哲理化,所以宗哲不應是用來為宗教信仰辯護,或是靠理性來證明上帝的存在。
宗教哲學和神學必須劃清界線,兩者都是研究上帝的問題,神學是對神的研究及對神的問題的論述(奧古斯丁的定義),它表達的是宗教徒的觀點,所以我們可以說它是站在盧山上,在盧山中看盧山;而宗教哲學則退出這個盧山,在盧山之外看這個盧山,所以宗教哲學既可以表達信徒的觀點,也可以表達非信徒的觀點,更可表達無神論的觀點。作為一個宗教哲學家,他必須要做到「客觀」,故此一個對某一種宗教持有強烈的信仰的人是很難事真正的宗教哲學的研究的。(19)
在西方的宗教哲學,主要是以傳統有神論的基督宗教而講的,宗教哲學研究者主要以哲學的角度思考兩大類基本問題,其一是其信仰對象是否在邏輯上嚴謹?其二是這類崇拜對象物是否客觀真實地存在?
既然宗教哲學不是以信仰來論證宗教,那麼它就可以以理性的原則思考問題,最著名的是石頭問題:「上帝能否製造一塊自己舉不起的石頭?」其次,關於上帝概念的邏輯嚴謹性問題,哲學家又可能會質疑上帝是否永恒不變,又無所不知的命題。例如如果上帝是無所不知的時候,那上帝就當知道今天是星期三而不是星期四;但是當過了一天,上帝又會知道當天是星期四而不是星期三,可見上帝是因時間的變化而信念也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這就否定了上帝是既無所不知,又永恒不變的命題了。(20)
◎ 結語
總結以上所談,筆者認為宗教教育在學校教育的角色應重新定位,它是進行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但現今中小學的宗教課程應改革教學法並以宗教哲學為取向來代替以往以某一宗教為真理的教條式灌輸法,特別是在現今多元化的社會,以某一宗教為無上真理並否認其他宗教意義的宗教灌輸已經不合時宜,至於宗教教育課程的具體構想,限於篇幅則不在本文詳談了。
附註
- (1) 吳梓明,《從宗教教育到生命教育》,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4,第18-19,52,81頁。
- (2) 同上書,第11-15頁。
- (3) 同上書,第70,83頁。
- (4) 輔仁大學,《宗教教育與中國社會之發展論文集》,臺灣輔仁大學,1989,第86,252-253頁。
- (5) 關啟文及洪子雲,《重尋真性 — 性解放洪流中基督徒的堅持與回應》,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2003,第5-6,75頁。
- (6) 吳梓明,《從宗教教育到生命教育》,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4,第12-15頁。
- (7) 吳梓明,《學校宗教教育的新路向》,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96,第9-11,16-18頁。
- (8) 吳梓明,《從宗教教育到生命教育》,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4,第11-13,26-38頁。
- (9) 詹德隆等,《宗教教育:理論、現況與前瞻》,臺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第9,173頁。
- (10) 輔仁大學,《宗教教育與中國社會之發展論文集》,臺灣輔仁大學,1989,第88頁。
- (11) 關啟文及洪子雲,《重尋真性 — 性解放洪流中基督徒的堅持與回應》,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2003,第14-15,64頁。
- (12) 關啟文,《基督教倫理與自由世俗社會》,香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2007,第346-367頁。
- (13) 吳梓明,《從宗教教育到生命教育》,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4,第86-87頁。
- (14) http://www.cheungmankwong.org.hk/question/q021009.html
- (15) 楊天宏,《基督教與民國智識份子》,人民出版社,2005,第133頁。
- (16) 吳梓明,《學校宗教教育的新路向》,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96,第109頁。
- (17) 課程發展議會,《學會學習:小學常識科──諮詢文件》,香港課程發展議會,2000,第2-11頁。
- (18) 歐陽教主編,《教育哲學》,臺灣麗文文化公司,1999,第199,203頁。
- (19) 何光滬,《多元化的上帝觀–20世紀西方宗教哲學概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第12頁。
- (20) 單純,《宗教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第26-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