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拉多是否真的想為耶穌脫罪?

在教會教導下,大眾基督徒對彼拉多的印象是一個良知未泯的總督,然而若把歷史事實和信仰分開出來,歷史上的彼拉多是否真的是這麼「仁慈」呢?本文章將會處理這個問題。

彼拉多見說 也無濟於事,反要生亂,就拿水在眾人面前洗手,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罷!」(27:34)

「一到早晨,祭司長和長老、文士、全公會的人大家商議,就把耶穌捆綁,解去交給彼拉多 彼拉多問他說:「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回答說:「你說的是。」 祭司長告他許多的事。  彼拉多又問他說:「你看,他們告你這麼多的事,你什麼都不回答嗎?」耶穌仍不回答,以致彼拉多覺得稀奇。每逢這節期,巡撫照眾人所求的釋放一個囚犯給他們。 有一個人名叫巴拉巴,和作亂的人一同捆綁;他們作亂的時候,曾殺過人。 眾人上去求巡撫照常例給他們辦。 彼拉多說:「你們要我釋放猶太人的王給你們嗎?」 他原曉得祭司長是因為嫉妒才把耶穌解了來。  只是祭司長挑唆眾人,寧可釋放巴拉巴給他們。  彼拉多又說:「那麼樣,你們所稱為猶太人的王,我怎麼辦他呢?」 他們又喊著說:「把他釘十字架!」 彼拉多說:「為什麼呢?他做了什麼惡事呢?」他們便極力地喊著說:「把他釘十字架!」彼拉多要叫眾人喜悅,就釋放巴拉巴給他們,將耶穌鞭打了,交給人釘十字架。」 (可15:1-15)

以上的經文典型描述了彼拉多不願對耶穌置諸死地,好像他是迫於眾人壓力才無奈而行之,基督徒閱讀聖經,往往都不懂得抽離寫聖經的時空背景,導致對一些史實的認知被信仰誤導,以致無法認清真相。

抽離信仰,回到歷史,看一個真實的彼拉多

然而根據史實記載,彼拉多是一個殘暴不仁的統治者,作為羅馬皇帝提庇留的欽點人,他自從接管了猶太省的軍政大權後,對猶太教肆無忌憚地踐踏,包括把該撒的雕像帶到了聖城耶路撒冷,並從聖殿的金庫裏支取錢財來大興土木,對於反抗的猶太人,一律殘酷地殘殺鎮壓。(1)耶穌作為一個狂熱的政治及宗教型革命分子,其言行早已超越了當權者的底線,與耶穌同時代的有一個「撒瑪利亞人」曾自認為「彌賽亞」,他尚未糾集軍隊挑戰羅馬當局,彼拉多依然將他處死,與此同時,羅馬當局還處死了不少的政治宗教革命者,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來說,穩定比一切重要,故而不難想像耶穌於公元33年糾集群眾以勝利者之姿踏進耶路撒冷,攻擊聖殿,大肆擾亂,而遭到彼拉多逮捕並處死是理所當然的,耶穌死後三年,即公元36年,再有一位稱為「撒瑪利亞人」的彌賽亞在基利心山山頂糾集群眾,聲稱要在該地顯示摩西埋藏的「聖杯」,同樣遭到彼拉多派兵上山,將「撒瑪利亞人」及一眾徒眾無情剿殺。

對於這樣一個滿手鮮血者,對於任何可能引起境內暴亂的起事者必欲殺之而後快,福音書將彼拉多描述成一位公義仁者,並試圖開脫耶穌,這故事本身就是無中生有的虛構之作。我們不禁要問,《路加福音》為什麼要將彼拉多從一個滿手血腥,對猶太人毫不手軟的暴政者,刻劃成一個良心尚存的仁慈總督?

彼拉多被「仁慈化」的真實原因

我們知道,不少福音書的作者動筆寫經的時候,距耶穌之死已經好幾十年了,他們既不是忠實的史學家,寫經的目的也不是為了記述歷史,他們對耶穌故事的描述是依照當時的政治氣候而寫的,我們發現愈晚期的福音書,彼拉多的罪責就愈來愈輕,到了《約翰福音》中,他們幾乎在友誼對話了!這是因為愈晚期的教會有愈來愈多外邦人加入,他們為了要討好羅馬當局以方便傳教,於是便向官方靠攏。

話說耶穌在聖殿攪事,超越了祭司及羅馬當局的底綫,因而遭到逮捕,而被帶到總督彼拉多面前,彼拉多的職責是維持治安,他用鐵腕手段暴力鎮壓過不少造反者,只要他用筆在莎草上輕輕一劃,數千人就會被送上十字架上喪命,而且有史記載,他曾經簽署過多的處決令,嗜殺無盡而遭人狀告到羅馬,可想而知,彼拉多這一位視人名如草芥的暴政者,對耶穌這個他眼中尋常不過的動亂引起者,竟親自對其審訊並意圖開脫的情節,根本是不可能發生的事。

那麼福音書描寫耶穌受審判時的那一段戲劇性情節,又當如何解釋呢?我們得回到福音書作者寫作時的時空。我們知道,最早的福音書《馬可福音》寫作之時已經是公元一世紀的七十年代了。公元66-67年的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中,基督教會已經不太支持猶太人了,到了公元115-117年及132-135年的猶太羅馬戰爭,基督教會已經沒有介入了,甚至乎安排猶大作為背主的人,「猶大」這個名字本身也是猶太人的反映。《馬可福音》寫於聖殿被毁之後,其作者已急欲與反抗羅馬的猶太人劃清界線,必須重新詮釋耶穌作為人子的角色,而且它的讀者群並不是猶太人,而是身在羅馬的外邦人,執筆寫作耶穌故事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如實反映歷史,故而他不惜創造出羅馬總督在逾越節釋放犯人的故事,欲藉此淡化作為羅馬當局鎮壓暴亂猶太人的色彩。(2)

《路加福音》寫作年份最少已經是公元一世紀的九十年代了,《路加福音》作者是一名親羅馬的外邦人,自必然行文之間表達親羅馬的態度,而他要表達的重點也是保羅所傳的外邦人,而他所尊崇的保羅也正正是羅馬公民,故此《路加福音》同樣十分強調彼拉多是一位公義的管治者,《路加福音》刪除了彼拉多鞭打耶穌的部份,而且也略過了耶穌在彼拉多的禁衛軍受到嘲弄折磨的情節。這反映《路加福音》並不是如實地記述歷史的書卷。

在《約翰福音》的筆觸下,彼拉多的罪責問題已發一百八十度轉變,在「對觀福音」裏,我們尚可看到耶穌對羅馬總督彼拉多是自稱為猶太人的王;然而到了《約翰福音》裏,耶穌不再承認自己是猶太人的王,而是宣稱「我的國不屬於這世界」,耶穌的國度發生了質的變化,而迫害耶穌的是猶太整個民族,而非「對觀福音」裏只是猶太上層階級的祭司、長老和法利賽人了,反猶主義也在保羅派所傳的基督教衍生出來,正如保羅所說:

這猶太人殺了主耶穌和先知,又把我們趕出去。他們不得上帝的喜悅,且與眾人為敵。不許我們傳道給外邦人使外邦人得救,常常充滿自己的罪惡。上帝的憤怒臨在他們身上已經到了極處(帖前2:15-16)

由此可見,基督教在向外邦人傳播的過程中,尤其是基督教向羅馬政府靠攏後,彼拉多的罪責變得愈來愈輕,耶穌本身作為社會革命家所倡導的反抗色彩也愈來愈淡化。

 

  • (1) 古羅馬‧約瑟夫,《猶太戰爭》2.170-77。
  • (2) 然而,這個逾越節放人的習慣也是福音書虛構的,沒有任何正史支持過羅馬總督在逾越節有放人的慣例。
本篇發表於 重要議題。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